在處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鳴驚人之后,畢業于臺大法律系,卻走上作家之路的吳曉樂帶來了她的第一本隨筆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她以誠摯、洞察幽微的筆調,去揭示那些我們無比熟悉卻視而不見的事物。她寫女性之間隱藏的厭女情緒,體察女性潛移默化的“月經恥感”,也自陳母女兩 代人的沖突與和解;她寫自己曾為迎合男友病態節食的經歷,回顧言情小說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愛情觀;寫“女神”這個詞背后隱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輕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這種論調。
由于下筆精準,簡中版尚未上市,就有讀者手敲其中篇目分享,獲上千人共鳴。
那些很好很好,可非我所愿的,可不可以不要?能否任我們長齊個性,擁有不與人同的自由?
《正果與它們的產地》
不想結婚的人們,應值得一次鼓勵,他們對自己誠實,誠實地說,目前并無把握負擔誰的逆境、貧窮、疾病與哀愁。在天災滿布的現世中,他們調節著人禍的比例。
《習得復忘掉》
世人常誤解一件事:僅僅男性特別喜歡折抑女性。絕非如此,打自很小的年紀,我時時見聞,那些坐成一圓桌的女人,如何將一位不在場的女性給說得低進塵埃里。幾乎每個女生都接受了一套完整且順序儼然的厭女練習。
《我與我的血》
自那回起,我變得相當尊重自己的月事,部分是不想再挨針,部分是我終究經驗到,當我厭惡著自己這規律地滴出鮮血的身體時,我的身體也以等量齊觀的惡意回敬著我。
《圣母病再見》
圣母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崇拜或耍賴,不是為了相愛?!湎?,具體的方案之一便是汝不可寵壞他人。不要硬生生剝奪別人實際感受生命的可能性,不要代人受過,更不能替人頂受生命的細小礫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