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蘆葦和王天兵的四次談話,將蘆葦的成長經歷與電影編劇技巧的講解融為一體,既有普適的編劇法則又有實戰教訓,還有對電影經典的案例分析,除了深入探討類型與藝術關系之外,還有蘆葦對自己職業生涯重要作品的技巧分析,包括《秦頌》《霸王別姬》《活著》《李自成》《等待》《杜月笙》《白鹿原》《圖雅的婚事》等。談話內容實在具體,又有可操作性,可以當成一部編劇教程。作為創作示范,書中還附有蘆葦從未發表的電影劇本《赤壁》全文。
一個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普通中國人,既沒有世家出身,也沒有專業學歷,他是怎樣成長為一個世界級的電影編劇的?通讀后,讀者會得到答案,而且會發現創作可教、創作可學,也許還會躍躍欲試,有信心完成一部電影劇本。
蘆葦,著名電影編劇、電影策劃人,由他編劇的電影曾屢獲國際大獎——包括《霸王別姬》,獲第46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1993年);《活著》,獲第47屆戛納評委會大獎、人道精神獎(1994年);他策劃、編劇的《圖雅的婚事》,獲第57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獨立精神獎(2007年);至今,他尚未拍攝的電影劇本還有十數部,其中《白鹿原》、《狼圖騰》等劇作,雖未投拍或尚未上映,均引起廣泛的關注。
近年來,蘆葦對價值觀和電影類型的強調影響廣泛,他對當代電影尖銳而懇切的批評已成為華語電影領域一種不可或缺的聲音。
王天兵,作家、學者,策劃、編訂、撰寫各類圖書二十余種,包括編訂俄國文學天才伊薩克•巴別爾的系列著作:《騎兵軍》、《敖德薩故事》(戴驄譯)和《巴別爾馬背日記》(徐振亞譯)等,并親撰巴別爾研究專著《哥薩克的末日》以及訪談錄《和巴別爾發生愛情》。
他的《西方現代藝術批判》是中文領域內第一部全面批判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的學術書籍,自1998年出版以來已再版三次。他還出版有譯著《弗蘭克•奧爾巴赫——素描大師的成長》(羅伯特•修斯原著)、畫集《我這樣畫畫》以及《華美狼心》等美術類著作。